【聯合報/記者楊惠琪/台北報導】  | 就讀北一女中3年級的唐德靜批評教育部抹去菁英教育,是沒有遠見、愚蠢的作法。(記者楊惠琪/攝影) |
| 教育部推動十二年國教,牽動學區畫分,也引發明星高中存廢爭議;台北市立北一女中校友會昨天邀集校友和在校生舉行座談會,有校友批評十二年國教還沒上路就先引起房地產大戰,質疑十二年國教到底是照顧弱勢,還是有錢人? 昨天的座談會與會者一開頭就先批評十二年國教牽動學區畫分,還沒具體討論政策內容,就先替建商炒熱房地產。北一女前校友會長馬以南表示,學區畫分後,有錢人入住中正區,或是向中正區的富貴人家攀親帶故,反而造成階級差異。校友楊筱雲更批評,十二年國教根本是政治和利益團體結合下的產物。 台大學務長馮燕指出,菁英教育不應該被汙名化,推動菁英教育不代表放棄或鄙視非菁英者,而是讓學生在適合的學習環境中求學,也讓教育資源達到最好的分配。在金華國中任教的校友郝曉青也說,在現行的教育政策下,很難做到孔子所說的「因材施教」,還會造成教育資源浪費。 剛推甄上台灣大學工商管理系的北一女高三生唐德靜也說,教育部抹去菁英教育的作法十分愚蠢、沒有遠見。「火車如果沒有了火車頭要怎麼前進,每個國家總要有菁英帶領大家向前走」,陳水扁總統不也是從明星學校畢業。 校長周韞維表示,這幾年教育部已經著手推動高中職社區化,目前北一女的學生有95%以上都來自北北基,早已是某種程度的社區化,況且各國都很重視菁英教育,台灣也不應該排除。校友會總幹事夏慧凌也說,對岸積極培育菁英,我們卻在打壓,簡直是開倒車。 【2007/05/20 聯合報】
菁英教育有必要=因材施教 筆者所在地,早些年實施前後段班。有的學校還在國二就施行這殘忍的手段。 這些年,常態分班,盯的很緊。學校的策略,改成,白天常態分班,夜間採前段後段。 我這裡有個例子,有個家長,大女兒優秀,大女兒讀國中階段,極力在家長會裡,堆動前段班後段班。他認為,他的女兒,只有跟程度相當的人,在一起,學的更多,更好。諷刺的是,他的兒子,狀況不佳,國中時,沒被編入前段班,於是,他開始陳情,這樣區分孩子的優劣是不對的行為,因為他兒子,自從知道,沒編到前段班之後,更混。 我的看法是這樣,國中生階段,孩子正值青少年時期,管教上,有很大的難度,言行舉止上,都很難教化了,如果再加上釘住功課,衝突將會更大。這階段孩子又容易自暴自棄,學校放棄他了,家裡的人懶得理他了,他更想放棄自己。 為什麼國中教育,不能一視同仁呢?先別逼著功課,也別幫他們畫上標籤,哪個是棒的,那個是爛的....整個班級,共同完成國中生,該完成的基礎教育。 屆時,考上哪個高中,就上哪個高中! 再舉一個例子。 有兩個小女生,國小同班,國中也同班,補習,還一同在我這補習。 A女,天資極好,月考前幾乎不用溫書,上課也是死樣子,愛聽不聽的樣子,學校要求完成的作業,她會完成,她媽媽時常跟我說,女兒在家不讀書,叫我幫忙督促一下,問題是這小姐,我行我素,做他自己,每次段考也幾乎前三名,毫無意外。這小姐,考上武陵高中,台大機械系。 另一位B女,從國小開始,很認真,她也很沮喪,國小的時候,就做完所有的評量,國中時也是,問題是,她再怎麼用功,讀書讀的有多晚,我們教他怎麼讀,跟他說,你有多棒。小女生國中時候的成績,只能勉強的在十名左右徘徊,當他拿A女,與自己陳述時,看的出,她有多麼無力感。這小女生,考上陽明高中。 B女考上陽明高中後,運用國中時期在本班養成的學習習慣,高中時期,幾乎都是前三名,媽媽求她不要看書,只要成績過得去就好。B女高三的時候,幾乎都是班上第一名。她讀的很開心...... 後來B女,考上國立海洋大學商船管理系吧....
我要說的是,習慣的養成,很重要。給孩子時間,孩子還小,每個孩子有他的特質,不是每個小孩,都可以在當下,馬上拿到第一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