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斯特對於諾亞方舟的評論為:「在我還是個小孩時,我認為聖經裡的人物似乎沒有比諾亞的命運更惡劣的了。因洪水氾濫,他不得不待在方舟內,長達四十天。我逐漸長大以後,因為老是生病,被禁錮『方舟』之上的日子更是數不清。這時,我才了解,諾亞要不是從方舟的角度來看世界,絕不會看得那麼透徹,即使當時方舟之中一片黑,地球只有暗夜。」
──擁抱似水年華/艾倫狄波頓說:
諾亞與種種飛鳥、牲畜、昆蟲坐在密閉的方舟時,哪能看到什麼?我們常認為,和物品有實際的視覺接觸才算看到。我們概念中的『看山』,如往阿爾卑斯山一遊,睜大雙眼收納美景。但這只是第一種視覺,也是比較等而下之的一種,還有一種視覺是以心靈之眼來重塑物體,用心欣賞。
觀看一座山之後,如果我們閉上雙眼,集中心神回想方才的景色,我們就能抓住重要的細節。大量的視覺訊息經過詮釋之後,山林顯著之處就浮現了:花崗岩峰頂、結冰的凹陷、在林木線上徘徊的迷霧。我們之前可能看過這些細節,但僅止於過目,沒有特別注意。
耶和華水淹世界時,諾亞已經六百歲了,應該有足夠的時間觀看一成不變的周遭環境,世界的一切該已永遠停住在他的視野中。但在洪水氾濫之前,他是不會想到在內心重塑這個世界。試想,四周既是一片青翠,心靈之眼為何獨鍾情於一棵灌木?
但是在方舟之內禁閉兩週後,就大大不同了。諾亞對老家極度思念,卻怎麼也見不著。在這種情況下,諾亞回憶的焦點自然而然落在那裡的灌木、樹叢、山林。高齡六百的他,可說有生以來第一次好好凝視這些景物。
這意味著,實體擺在眼前,並不是能引發注意的理想環境。也許,我們反而會因近在眼前,唾手可得而不屑一顧,原因在於我們覺得有了實際的視覺接觸已經夠了,用不著再費力了。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