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三十日星期二
主題: 團體、團體活動、團體輔導、團體諮商
嬰幼兒的人類, 需要被照顧長成。即便是長大成人之後,單一個體依然無法離群索居,必須仰賴社會供給才得以維持生命。週遭所接觸的社會,環境, ---即為各種大大小小,帶有各種功能性的小團體。(個人與團體)
人類如果長期『離群索居』會衍生其他怎麼樣的社會問題?別的問題不說,人類肯定很快面臨絕種問題。
廣義解釋認為凡二人以上的集合,即謂之團體。(沒有任何互動關係的, 則無法產生團體動力)。不同的層面研究團體,其定義自有不同。勒溫(Lewin,1948)認為:團體需植基於成員的互動關懷。貝爾斯(Bales,1950)主張:團體乃是ㄧ群人面對面的互動,且彼此互有印象及回饋。貝斯強調:『團體是對一群人具有報償價值的集合體』。柯瑞則視團體為一群人所形成的集合體,此一集合體內需具有目標、內容、架構、過程及評估等要件。
綜合而論: 團體構成的條件有四:成員三人以上。彼此互動影響。ㄧ致性共識。共同目標。
單一的個體,在自我成長探索的同時,藉由各種方法嚐試去了解各種人格在怎麼樣的小團體裡、環境裡,交互作用下可能發展出….廻異的生命。了解並理解,統計各種人格特色與團體環境關聯。
團體、社會、環境對個人人格特質養成的關聯性之統計分析。
『團體活動』與『團體輔導』有何不同呢?
『團體活動』:大部分屬於康樂活動, 因而衍生出競爭、衝突、贏、相對..等問題。
『團體輔導』:屬於精神層面,在成員與成員之間,互相學習,每一個都可以成為知識的提供者。
如果不同環境對於個人人格發展有其影響性。透過小團體輔導,設計課程、演練、分組演練、體驗歷程反省等。目標性任務之設計課程,(療效因子:灌輸希望、普同感、傳達資訊、利他主義、…),達到普通個別諮詢所無法達到之目標。團體輔導,可以增加人際互動,成員間互相學習,成長,學員不致於孤單。
指導與輔導不同。
指導是『教育』。
輔導是『引導』,幫助自發性選擇。他可以做好的選擇(精神上的自主性),就好像若讀書沒有成為孩子自己的成就,孩子則無法持續養成這樣的習慣。若自願,則動機是他的。諮商則適用於小團體,不適用於大團體。
千萬不要將小團體搞的像『教』。
同質與異質的區別在於設定目標之不同。(要同質還是異質?)。
環境影響人格, 利用小團體輔導(結構式目標)這樣的環境,治療受到扭曲的人格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