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些狀況好,考上第一志願的同學。沒什麼好寫的。
反倒是資質好的同學,沒送進前三志願,這才是問題。
二年前我帶三個程度不錯的小朋友,當時他們小六,現在國二升國三
目前已經不在本班上課。
小六的時候,教授完七年級及八年級上學期課程。
國一時,。教授八年級下學期課程。(舊教材)他們也做了很多的練習
國二後,因為與英文課有所衝突,數學部份應付學校綽綽有餘,故停止了數學的學習。
後來這三位同學,各自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兩位是振聲國中,其中一個校排前30名。一位只要學校考數學,都是最高分的那幾個。
一位是桃園國中英資班同學,在班上也有不錯的成績。
通常我對於那種已經可以自處的學生,(可以自己算數學,又領悟力夠強的)我都建議他,想留下來,就留下來。不想留,只需注意,得自己算完個兩三本參考書,這樣就OK。
每次講到成績優異的同學時,就會傷到某些同學。不寫些我也有成績好的同學,家長還以為我只會處理狀況中的孩子。
其實我更會帶資質好的同學,往上提升,在高中時期,孩子也能有很好的學業發展。
2006年初,我帶兩個桃園國中國二的同學(今年考高中)
第一次基測分別考出了277,247分
這兩位都是在桃園市區的補習班上數學。數學出了問題。
他們捨不得放棄桃園市區的補習,怕不補,跟不上程度。補了問題更多...
於是在每週五PM9:00~PM10:30幫他們說說數學,帶他們算算數學。
上課內容,和我平常上課的內容沒什麼兩樣,單元基本概念講講,然後請他們算題目,不過如此,他們的數學馬上就又起死回生。
我對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太喜歡。
我理想中的設計是,
1. 單元觀念
2. 題型匯總
3. 自己拿參考書算。(養成自己算數學習慣)
他們的數學功課很多,又不會做。
晚上9:00~10:30講完觀念題型,我們一起完成補習班的功課,對答案,看不懂的再問我。
自己算數學,最忌諱,沒答案。
原因:
1. 不會算的還是不會算
2. 如果計算過程錯誤,觀念錯誤,越算越錯,說不定,算到整顆腦袋,觀念全錯。
3. 沒養成數學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