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影評 , 不錯!
http://blog.roodo.com/munch/archives/929123.html
這是另外一個影評:
畫面無疑是處理得很好的,空靈,充滿禪意。 四季既是時間線,畫面也就著力配合,而且很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這裡說的畫面不光是作為攝影師所關注的構圖和色彩那些東西,而是導演對整個片子的影像設計。場景的選擇和設計很到位。 一個深山中的湖泊,湖泊中一個漂移的小寺廟,岸邊兩扇門,一個與世隔絕的環境馬上讓人就感受到了僧人的生活空間及其精神世界的況味。比較有意思的是金基德對寺廟裡空間的處理和湖這個大空間的處理。 不大的寺廟裡,中間不大的地方是“大殿”,是僧人做功課的地方,兩邊更小的地方則是他們休息的所在,這是功能分佈。 匠心獨到之處在於在這兩個空間之間的分隔物--門和牆的處理上。 門是真的門,但是牆卻是虛空的! 沒研究過韓國的寺廟,是否有這樣一種水上的寺廟,而這種寺廟或韓國別的寺廟的門和牆是否真的就是那樣的? 我更願意相信那個導演自己的安排,藉此表達他對佛學的理解。 與事物相隔的牆存乎人心,不需要真的實物。 大的空間裡那個湖邊的門同樣如此,有門,卻沒有圍牆。 那個門毋寧說是防止什麼事物的進入,不如說是告訴人們這是一扇通向僧人世界的門。 而這個意味在每個章節的開始都有交代--門打開,一個或春季或夏季的僧人世界展現出來。
金基德顯然不是想向人們介紹僧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他不是要拍一部紀錄片,他指向的還是俗世的人。 他藉這個一個外殼,用電影的方式說一個禪意的故事,講他對人心人生的理解,同時展示了東方的文化元素,可謂巧妙。
或許可以將小和尚比作一個原初狀態的人,未受誘惑,類似西方伊甸園裡的那個男人。 他有其人性中惡的本性,比如折磨魚青蛙和那條蛇。 隨後,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開始顯現。 小和尚為他的行為雖然背負了一生的“負累”,他在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在最後通過自身的苦行達成了救贖,也完成了皈依。西方則未必這麼樂觀,《七宗罪》里或可看出他們對人性的理解可是很悲觀的。 小和尚終於要長大,他心中的慾望一有條件就會甦醒。 情慾是最直接也最接近人的本質的,所以,導演依然採用了這個套路--愛情。 對一個不說從未至少也是很少見過年輕女性的青年和尚來說,那或許都算不上愛情,只是對異性的本能追逐。 正如老和尚說的:“那是自然而然的事。”這一點也頗堪玩味。 按照我們的理解,僧人對這種犯了大戒的事應該是完全不同的態度才對,而導演的處理顯然更著力於人性。 老和尚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老和尚,作為金基德手中的人物,他自然要說自然,因為人性是不會泯滅的,人必須經過苦難才會理解佛的禪機。 終於,人受了誘惑,離開了那個平靜的世界。 這再次讓我想起來伊甸園的故事,包括那蛇,都很容易讓我想起亞當和夏娃。金基德顯然受過很深的西方文化熏陶。 “淫欲導致佔有欲,而佔有欲最後會導致殺生。”老和尚洞悉一切。 年輕和尚終於離開了這個世界,他的心已經不再屬於這個世外桃源。 看到這裡,我們應該都知道導演想要說什麼了。 最后他受现实世界的蛊惑,犯下了罪行--这个罪行是否是杀妻并不重要,他的心裡充滿了憤怒,悔恨,痛苦。 正如我們每一個生活在現實中的人一樣,他的心很“亂”,很“痛”,曾經的平靜安寧成了過去。 於是,佛帶著拯救的使命出現了。 以前,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而當他經歷過人世的磨煉,他能從內心深處理解佛了。 那場長長的刻經的戲就是金基德對佛影響教化人的電影化的呈現。 我很奇怪的是,在老和尚看破塵世決定撒手歸去後,那條蛇的安排是什麼企圖呢? 在整部影片中蛇應該是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來使用的,可是我不清楚韓國對蛇的文化闡釋是什麼,還是金基德是把蛇作為西方文化中那個意思在用? 起碼,不是中國的含義。 當春的萌芽,夏的騷動和秋的肅殺之都過去後,人迎來了冬的純淨。 人,也就是片中的那個曾經的小和尚那時的中年和尚,理解了佛的含義,領悟了人生。 在那片純粹的世界中,他用一次苦行的遠足完成了自己對佛的皈依。 這個啟示對我們難道毫無用處? 慾望使人痛苦,佛這麼說,叔本華也這麼說,現在我們是否就是慾望太過強烈? 那個片尾的小孩,是一個輪迴的必要,不然春去了就春不回了,豈不尷尬? 呵呵,說人的,就成了說一個人了。
水雖然柔軟卻蘊涵了很大的力量,甚至帶有神秘色彩。 有空再深入探討這個大問題。 其次,兩部影片都是在水上的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裡講述故事的。 即使有其他的場景,也是在周邊不遠的地方,是一種漂移,其核心還是在水上的那個空間。 而與外界的聯繫工具是船。 很有意思!很有意思! 這樣一個在物理上也在心理上的疏離的空間,就利於講述一個關於人心的故事,純粹的空間,少許的幾個人,少了紛繁的物象干擾也是一個考慮吧。 。在《漂流欲室》裡,我還記得導演用釣魚鉤完成了男人女人之間關係的電影化闡釋,也是個像徵,印象深刻,在《春去春又來》中,一塊石頭同樣製造了很大的效果。 那漂流寺廟前的魚缸想必也是導演的心機--禁錮,期待逃離的主題蘊含其中。 而那雞和貓的區別就沒能領悟了,就看出它們的實用價值了:雞是用來弄回漂走的船的,貓的尾巴可以當毛筆用(這個很讓我喜歡,有機會也試試!呵呵)而蛇,作為反復出現的象徵物,前面還可以稍微感受到它的價值,後面它從湖中游走,盤在老和尚的僧衣上,在寺廟中的幾個鏡頭,我都沒有很好意會,慚愧! 甚至後面那個小孩被送到這個寺廟後,為什麼要安排她失足淹死? 費解。
另外一個影評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006&eid=100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