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青少年無助的哀傷】
夜裡和同事討論班務交代事項同事提起,如果母親知道孩子補數學的結果,只能到達某個境界
還需要補數學嗎?
我說:『需要』
首先我講了一個小故事
有位十年前的學生《大學念師大》,年初來看我時,提了兩件事
1.他不敢吃我做的東西,作料太富創意
2.常常聽見我說,又想到一招提昇莊xx同學數學的方式。
《莊同學國中月考沒有及格過》
身為教育從業人員,給孩子留下了什麼記憶呢?
是鄙視?抑或是認同?
這女孩還記得十年前的事情,
孩子終於會理解我們這些大人做了些什麼事。
莊同學進入高中後,學習數學的狀況。
被班上同學稱之為數學天才。
目前的國中教育,為了升學率,扭曲了基礎教育。
先不論家庭教育,給孩子什麼樣的態度面對老師
學校教育,也幾乎放棄中下程度孩子,專攻資優生拼升學率
中下程度孩子越學越不想學
教育普及化的結果,人人都上高中大專
這堆占絕大比率的孩子,
如果國中都放棄了數學,放棄基礎數學
上了高中大專,七年的時間,他們拿什麼繼續上高中數學課?
為今之際
1. 落實基礎數學演算概念
2. 鼓勵他們,勇敢面對,不要逃避,
即便是學校月考數學不及格
3.將另外一科拉抬,建立他自信心
只要持續
職高中的三年的數學課,才聽得懂,繼續的下去。
而不是七年的數學課時間,在一片迷糊中度過
這有點難,很多父母親誤判以為孩子很聰明,
其實大部分的孩子,舉一反三邏輯分析能力習慣其差無比
送進坊間的資優班,誤了基礎紮根學習時期
其實,中等程度的孩子很好帶,給基礎的,一點點難,
基測總分80分,沒有75,也可以在65分以上
只要維持他繼續的念頭。
倘若一昧的自以為孩子得上資優班,不然跟不上,喪失競爭力
反倒是害了孩子。
大嬸我專研輔導各程度孩子,已經很久了
嗯!關於數學已經很厲害的孩子,也有一套好方式帶領他們。
日後心情好再續
不過我也碰上另外一個問題
通常養成孩子算數學習慣後,他會自己為他的數學天份很好
拼老命算數學
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
不強調要贏在起跑點 只在乎不讓一人落後
在芬蘭,學校不設資優班,上課時數全世界最少,課後複習時數也最低,但是芬蘭在國際教育評量(PISA)數理成績全球第二,僅次於台灣(差一分),而且芬蘭15歲中學生還被「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評為整體表現世界第一。
在芬蘭,學校也沒有後段班,小孩滿七歲才能入學,但芬蘭被被評鑑為全球最平衡、學生通過測試比例最高的國家,也是全世界學生成績落差最小的國家。
唯有人人都有好教育,國家才會世世代代有好人才,整個民族的前途,才會有希望。芬蘭在1917年奮力爭取獨立成功之前,有將近八百多年是夾在瑞典和俄羅斯兩大強國之間,建國後的內戰和二次大戰中兩次對抗蘇聯,讓芬蘭民族認清,一定要建立堅實的國力,不能讓鄰國看低、欺壓自己。而培植紮實國力的唯一方法,就是藉由原本就十分重視教育的理念,平實地一代又一代逐步培養出建構國力的基礎人才。
今天,芬蘭得以成為全球國家競爭力、國家清廉程度、資訊科技能力、教育成就等各項評比的佼佼者,實在不是憑藉僅有的森林與湖泊,而是一直深深信仰唯有「教育」才能延續、發展自己民族的生命力!國力的基礎唯有靠自己建構,也唯有「教育」,才能使芬蘭社會重生,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為什麼芬蘭教育辦到了?
本書囊括芬蘭教育成功的精髓,以作者親身的貼近觀察與走訪,去敘述、探討芬蘭教育的完整樣貌,將芬蘭這個風靡全世界的新品牌「教育」以更細微的呈現,冀望激起不同角度思考的火花,引起更多人對你我人生、所處社會、教育本質的重新認識。
芬蘭教育理念
見樹又見林,「先見林,再見樹」
學習的過程與結果,卻可能因為基本理念和出發點不同,而產生了截然不同兩種結果:「快樂」與「痛苦」!看似既不嚴謹、又不嚴格,先不要求動作標準,而用體驗、鼓舞法的「玩樂」教學,卻能讓孩子們學得快樂自在!
不求躁進、不講形式、以「人本」為出發點
在芬蘭,每個孩子和你我身邊的孩子一樣,純真、青澀、懵懂,但在課堂上的他們,熱愛學習、喜歡發問,下課之後,喜愛閱讀、思考,在班級裡成績都一樣好,出了社會,仍一直保有主動學習的自發式熱情。
馬拉松教育
人生真的不是只有一場贏在起跑點的百米衝刺,而是一場與自己賽跑的馬拉松。學習,不是只有一開始的衝勁,而是要擁有終身學習的動力及習慣。
不做不公平的較勁
所有的評估與考試都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從哪裡去改進,考試的目的,不是要給孩子帶來挫折,和成為數落他人落後、不長進的工具。只是讓孩子和老師共同瞭解學生對於這門科目的認識到哪裡了,提供日後成長的基礎與學習能力進步的空間。
不凸顯資優學生
善加鼓勵、運用資質優異的學生來幫助一般或落後的學生,也使資優生瞭解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不僅不會影響資優生的學習,反而有助於群體社會的平等發展。
多問「為什麼」
鼓勵孩子多問、多瞭解事物的所以然,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反覆訓練,更從不教導孩子們任何快速成功的訣竅。
讓孩子獨立自主
信任、尊重孩子,在教學中賦予孩童責任,讓他們有獨立發揮的空間。教育孩子能獨立思考,孩子自然能在不同地方與時間,展現出自我學習的能力,無止盡的自我發展。
老師都一樣的好,不用評比
「平等、品質、公平」是芬蘭教育中不斷強調的。人人都應賦予相同的機會,但從不強調要贏在起跑點上!以每個人不同的條件與情況去評估,讓老師自己找到生涯規劃的真諦,找到自我成長,對自我期許的鼓勵
教育不是大量製造!老師,一切都是為了學生
如何善待學生,怎樣教導才對學生最有益處,從來不是為了讓學生,或自己的教學成果拿第一或搶第一。
量身訂做的教育
照顧弱勢,讓個別能力不足的新生代受到更多輔育,把立足點不平等所衍生的教育與社會不公平現象降到最低。關懷移民孩子,提供所有孩子一個相對「公平」的受教機會與求知權利。將移民或弱勢社群,努力轉化為社會安定與發展的中堅力量一部分。
陳之華部落格--北國風情.世界遊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