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另一所學校/寶瓶文化
米媽最令人動心的教養觀
.愛孩子本來的樣子。每個孩子的出生,有著自己的mission,這些生命的豐富,會成全他自己。父母,是將孩子與生命牽在一起的那雙手。
.教育,是寫給生命未來的一首歌。未來的競爭力,是通識教育的多元。所有的學習都是生命的土壤與養分。
.競爭力,不是知識懂得的多少,而是對生活的多元與觸角、生命的能量與平衡發展。拋開大人的成見,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潛能。
.孩子不是縮小的母親與父親,而是獨立的個體,需要成人願意放棄複刻自己的成就意圖。
.學習態度的養成比學習成果更重要;給孩子學習動機,比給孩子一堆知識更重要。
.孩子跌倒時如何站起來,比不會跌倒更值得鼓勵。
.每個家庭都應該寫下自己的故事,父母帶著孩子尋找適合自己的教養方法,而不是複製專家或別人的經驗,蒐集來的資訊,應是參考資料而不是標的。
.孩子是天生的劇作家、藝術家與詩人,他們小小腦袋的運轉會讓你驚豔。
.學習的精華,不是答案或公式或考古題,而是思考解題的過程。建構「孩子自己的學習方法」才是真正好的學習方式。
作者簡介
關於米媽
「米家的慢走與樂活」部落格版主,育有一對念小學的兒女。一邊養育孩子,一邊創作的她,過著簡單又充實的生活。她說,不只是土地啟發我,而是我成為土地的一部分。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音樂系,曾入選亞洲青少年管絃樂團(The Asian Youth Orchetra),後獲美國南加大音樂系獎學金赴美攻讀演奏碩士。在美就讀期間曾獲美國青年音樂家大賽(The Competition for Young Musicians)、USC榮譽學生、潘尼蘇拉Peninsula室內樂獎項並應邀於諾尼斯表演藝術中心演出(Noris Thea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因孩子出生而暫停博士班課程,投入全職媽媽行列,念著名為「母親」這所學校,念著更厚的教科書。她說,孩子,是她進入「母親」這所學校的導師。
為古典音樂演奏背景,曾擔任Blogger Issue設計團隊音樂總監,跨界參與劇場、動畫與影像配樂。演奏與創作的作品曾發表於國家音樂廳、國家戲劇院、皇冠藝術中心,華山藝文園區、以及獲邀於中國、美國、德國、義大利等歐美藝術節的演出。2006至2007年間,與米爸參與改編自《你很特別》兒童繪本的兒童音樂專輯製作,2007年獲金曲獎最佳兒童音樂專輯。
曾於偏遠地區國小、都市精華區的資優班、開放教育的外僑學校、音樂系與大學通識科目任教。除音樂的演奏與教學外,曾於雜誌擔任電影配樂的評論寫作,並涉獵攝影的創作,作品曾代表台灣赴日本參加亞洲地區Cannon攝影國際大賽,並獲優選。
關於米爸
一位來自放牛班,任教於大學與研究所的老師。於藝術、設計、動畫等跨領域整合創作、教學與設計。作品獲台北市立美術館 第二十六屆台北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創作獎助、國美館青年藝術家典藏,並應邀於各國展覽與典藏,曾為美國《Fetishes》、《Manhattan Arts International》、《Photographer’s Forum》等國內外雜誌報導。
關於「米家的慢走與樂活」部落格
2009年2月起以「米家的慢走與樂活」於痞客邦網站與樂多網站分享生活。網站曾受邀擔任2009年教育部「創造偏鄉數位網路機會計畫」與Andyliu.Design部落格達人、文建會公共藝術網站及光寶文教基金會推薦、《親子天下》優選部落格、《PC home Kids數位小天才》親子窩精選部落格、2010年《食尚小玩家》雜誌報導;「格林文化.咕嚕熊共讀網」,與『信誼奇蜜親子網「育兒行家」』邀請駐站;多篇文章入選中時嚴選好文、痞客邦首頁專欄文章、痞客邦讀創館文青網站編輯推薦,並獲2009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最佳親子家庭部落格」決選。
痞客邦網站部落格:michelleoboe.pixnet.net/blog
樂多網站的部落格:blog.roodo.com/michelleoboe
![]()
不要害怕輸在起跑點
我讓孩子在7-11與超市學習買東西,他們從找錢中學習加減,也在我給他們購物的預算中,學習物品數量的分配與倍數概念。
每天我們到公園玩耍,在黃昏時候的點心時間,孩子們手裡拿著二十元問著櫃台阿姨:「阿姨,我們想買麵包與飲料,可以給我們一些建議嗎?」
在台灣的父母總是多了幾分焦慮,也許是因媒體報章的影響,也許是唯有讀書高的教育觀。
我的孩子在進入小學前,並沒有給予各類科目的刻意學習,這當中包括「識字」與「正音」。因為我認為這些能力,是孩子有一天一定能學會的東西。
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的生長時間,也許大人的操之過急反而會壞了孩子的特質與天性。我相信「強摘的果兒,瓜不甜!」萬物的生長必有其時序,不需急著提前學習;得其時,莊稼也必豐收。
但不可避免的,我常遇到一些質疑:
「為何孩子沒有優越的識字能力?孩子在進入小學時,甚至是目不識丁?」
「為何孩子不會背九九乘法與擁有熟練的加減能力?」
「為何他們沒有提前學習英文與ㄅㄆㄇ正音?」
甚至在進入小學前,也常不斷的被各個補習班恐嚇著:「在進入小學前,如果沒有好好學會這些基本的能力,你便落伍了,功課會趕不上,你的孩子會失去競爭力!」
麥可‧克萊頓曾說:「恐嚇是達到效果最好的方式,卻是最卑鄙的方式。」
不實的訊息會造成父母的恐慌,導致親子關係衝突與緊張。以訛傳訛的教育方式需要有智慧的父母作判斷與選擇。
以我個人的觀點,當從事手工創意的遊戲時,可以讓孩子對事物有多元的連結思考。有靈巧的雙手,就有靈巧的思考。
我們也都知道,在成人世界中,凡事都有先後的順序與一定的邏輯。孩子透過手工藝、拼圖、組裝模型的練習與遊戲,既是一種意志力的鍛鍊,也是創造力的發揮與學習。孩子藉由這些繽紛作品的建立,呈現出他們對周遭環境的敏感、好奇。
為人母的我,也因著孩子不同年齡的作品呈現,觀察到孩子的視覺與美感經驗不斷在改變。
從小,我就不是一個慢慢來的孩子,效率與速度對我而言是一件最基本的事情:快速將鋼琴練好、功課寫好、考試考好……那麼剩下的時間,我便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許正因為這樣的態度,讓我容易失去耐性,也常因不夠沈著而失去理性,更因龜毛的完美主義與效率要求,折騰了在身邊一起工作的夥伴與自己。
但這些習慣,因為孩子的出生,我願意改變。
孩子,是母親生命中的蝸牛。因為愛他們,我願意放慢自己的速度,接受慢慢熟的學習與教育,用著相同的高度陪同孩子一起看風景。
當然,我們也不應該小看了孩子;孩子,並非我們想像中的簡單。
當孩子處在學習識字的階段時,我沒有強迫孩子背誦字的型與音。因為既然中文是由象形文字演變而來,那麼先了解「型」,是我對學習識字的註解。於是我開始與孩子討論字形的演變,讓他們繪製圖型。
我所添購的書籍是《字源演變》,內容是許多豐富的文字故事,我想讓孩子明白:「文字,不是莫名產生的,而是有著深刻的文化與內涵。」孩子們便是在這樣的故事與圖形的排列中,學會了認字的遊戲。
對於數學,我的認知是,它必須與生活建立實用的關係。
當許多同年齡的孩子忙著學習珠心算、各類數學競賽的演練時……我讓孩子在7-11與超市學習買東西,他們從找錢中學習加減,也在我給他們購物的預算中,學習物品數量的分配與倍數概念。
每天我們到公園玩耍,在黃昏時候的點心時間,孩子們手裡拿著二十元問櫃台阿姨:「阿姨,我們想買麵包與飲料,可以給我們一些建議嗎?」
然後我看著逸仔與昕仔兩人,他們數算著手指,只差沒拿腳趾湊和,再仔細看著每個食物上的標籤,我知道他們正動著他們的小小腦筋。
連結博客來看其他內文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68639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