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孩子,練習數學已成生活的一部分,沒有寒暑假之分)
最初,陳老師的寫作班,和我的數學班,是國中生課程。
後來發現,孩子的問題在國小。於是我們主動將教學往下紮根,教授國小高年級學生。
原來,我們,不打算接觸中年級課程。
有幾位家長,請我們開中年級課程。跟陳老師提了這個建議。
陳老師考慮了一兩年,終於願意開班。
於是我們開設「中年級課程」。「中年級數學班」與「文字遊戲室班」。
教授「中年級數學班」已經有些時日。(進入第四年)
想當年的小三,目前已經小六。
我有些想法。
我想要的成果是什麼?
家長想要的是什麼?
我可以提供給孩子什麼?
當年不開小三課程的道理很簡單。小三數學家長在家就可以處理。或者也沒什麼難度!
其實我可以提供給小三的孩子很多。
大體上,國小的數學流程,在小一~小四期間,不外乎「長度」、「面積」、「體積」、「基本分數認識」
在小三這一年裡,我可以落實這些單元的概念。
狀況好的孩子,在小四時,孩子進小五班進行「數」的認識。接觸「質數」、「合數」、「因數」、「倍數」。原來的小四班,則再複習「長度」、「面積」、「體積」、「基本分數認識」.
孩子小五時,進小六班接觸「比」、「圓」、「速度」、「未知數」...原來的小五班,則再複習基礎概念。
透過,本人設計『孩子說數學 』過程。孩子口語化說出他熟悉的單元,聆聽其他孩子說數學的矛盾,邏輯。聽出錯誤。
如果收到一位小四孩子。小四時,聽一次「長度」、「面積」、「體積」、「基本分數認識」。只能等待小五時接觸「質數」、「合數」..而不能事先接觸。
如果收到一位小五孩子,聽一次「長度」、「面積」、「體積」、「基本分數認識」。此時要修正基礎概念,不容易。還得克服孩子的恐懼,建立孩子信心...後續的發展有限。
如果收到一位小六孩子,大致上,這個時候,約有七八成的孩子是,出現數學問題的孩子。然後才在小六階段聽一次「長度」、「面積」、「體積」、「基本分數認識」。這個時候,我能做的努力是有限的。
我要說的是,當你評論「補習班」越補越大洞的時候,先思考一下,孩子的學習過程,發生了什麼事情??
建議,如果你想要有個數學很強的孩子,小三就得注意。
以上的想法來源,看見某些學生的狀況。有感而發!
***
和陳老師討論班務時,陳老師也有類似的感受。
(很晚,沒力量寫了。)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