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寶認輔志工的讀書會...說是要交一份讀書報告!
這幾年, 我發覺要將書的精華學到
方法有二
1. 多讀幾次
2. 第一次看完書後,得做個重點整理.
兩種方法都不錯!
方法一,不花腦袋,得花時間多看很多遍
方法二,雖花腦袋, 相對於看很多遍, 再整理一次所花的時間,算是少的!
重點整理完後
唉!
心得....也不用寫了! 冷暖自知!(還沒整理完.等有空在說)組織裡的人說, 9/23得交!
-----------------
以母愛為名 In aller Liebe
路易斯.舒承霍弗 Louis Schützenhófer著
作者藉由探索自己的母子關係.,而深入了解母子關係的影響性。
下定決心寫下這本書是因為, 他發現許多人因為母子關係出了問題而痛苦,而且ㄧ輩子都難以擺脫糾纏。
作者有三項願望
ㄧ. 打破『母親神話』迷失
二. 讓孩子知道自己不是特例
三. 希望能給母子關係有問題的人,給他們勇氣,讓他們願意去解決問題
母親的類型:(母親類型、母子關係類型)
權力型的母親(die Machtmutter)
犧牲型的母親(die Opfermutter)
自戀型的母親(die narzisstische Mutter)
冷漠型的母親(die lieblose Mutter)
分類上的問題:
找出母親與孩子典型的行為方式, 互動關係與交互作用, 區分, 定義母子關係類型.(所有分類法都會遭遇到的困境.混合,無法分類等情形)
PS: 最大的問題:孩子有沒有參與遊戲!→孩子 有可能不參與遊戲.
母親有無數機會影響孩子, 卻不能任意塑造孩子!
第一章 母親神話
母親神話的歷史:目前所知的母親神話, 源自於十九世紀.(在這之前. 母親角色比較傾向於功能性和實際面).19世紀後發展出『好母親』觀念, 即母親是無私無我.願意為子女犧牲奉獻的母親形象.『成為母親』變成女人一生追求目標.嚴重美化母親.
近代抨擊母親神話最力的代表人物→西蒙波娃, 她的願望是取消母親神話,解放婦女.
母親神話的現況:如今無論是社會名人.政府高官都可以是眾人批評對象,唯有母親,就像永遠被供在聖壇上的聖者,神聖不可侵犯.許多女人被揶揄,惟獨母親不行!
補償與代價:這則神話就像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補償,補償母親所做的犧牲.就像是男人為了獲得自由必須付出的最低代價.
結論: 母親神話是男人與女人共同的傑作.男人希望母親神話繼續存在, 這樣就能讓女人遠離職場,不再跟他競爭。女人則希望母親神話繼續存在,因為她害怕自己可能兩頭落空,沒有退路。
婦女角色和母親神話:社會學家不久前提出的專業意見:未來幾十年, 社會問題的關鍵和解決問題的方向, 就在於婦女和母親.
如何解決母親神話所帶來的問題:看清事實. 並非所有的母親都是好母親. 就像是社會存在著醫師神話, 並非所有醫師都是仁心仁術,任何醫師都可能犯下人為疏忽.
唯有母親神話威力減弱,才能讓苦於母子關係的孩子成為贏家.
孩子也必須學著接受, 無權要求母親一定要是無條件愛他的好母親. 有一個好母親固然是天大的幸運,但每個人被分配到母親都或多或少各有優缺點.身為孩子,同樣應該敞開胸懷愛母親, 或至少接納母親,如她所是愛她.(會生出什麼樣的孩子同樣不是母親自己能夠決定)
第二章 權力型母親
從探討『權力』及『權力欲』
心理大師阿福瑞德.阿德勒 在《化意志為力量》一書中,甚至把『權力』拿來當做建構人格學說『個體心理學』的重要原則和理論基礎
弗洛伊德的理論.最重要的元素是『性欲』(也是獲得權力的方式)
伴侶關係中『權力』也是重要課題
母子關係也脫離不了權力問題.並且是關鍵問題.母親是權力的中心點.擁有如專家、權威般的權力.
追求權力、擁有權力、展現權力
施展權力的人能不能在自己的權力欲獲滿足的同時,藉由其他品德,如責任感、自我控制、同情心或愛心,來有效平衡對方感受到的壓力.
母親最大的法寶『母愛』.
越小的事情越是無關 緊要的事,越容易彰顯權力的存在.、、、
權力型母親展現權力的『舞台』:穿著打扮等
這關乎『個人意願明顯被漠視的感覺』以及『持續存在於生活中的一種精神折磨』
『戕害與剝奪他們部分的人格發展與自我認同』
誰都不能否認:『願意接受限制』和『願意接受自己的願望有時候不會實現』是人格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經驗與鍛鍊.
在『對孩子徹底讓步』和『強迫孩子完全服從母親』,一定存在著更合理的『中庸之道』
發展心理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都認為, 『願意將願望實現的時間往後推延』是孩子心智成熟及邁向成人階段的重要指標和能力.
成長與學習的過程本來就充滿痛苦和難過.
我們必須讓孩子知道並感受到, 並不是『他』被拒絕和被否定, 而是他的願望;大人拒絕的只是他這次單一的要求.
使用暴力:用打孩子的方法來貫徹自己的意志,是權力形母親慣用的伎倆.
沒有個人隱私權:慣用的伎倆還有, 不讓孩子有自己的祕密, 也不尊重他的個人隱私.
孩子為了擁有自己的天地, 維護自己的隱私,他開始欺騙.
吝於讚美: 權力型母親,還有個特色,吝於讚美和鼓勵.
無法培養自信,也不信任別人:孩子將不信任自己的能力.
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先決條件是讓他享受成功滋味.但權力型母親的小孩,哪有機會享受成功經驗呢?
通常這樣的孩子, 會用說謊逃避母親的控制,甚至發展出雙重性格.
無法堅持: 母親的專制, 還會導致,另一項後遺症, 孩子無法發展出『堅持己見』的能力.
對權力型母親來說,教小孩『如何堅持己見』根本不是學習目標.出於絕望,孩子也可能徹底放棄自己的意願,開始學會鑽漏洞.但是,堅持己見的能力, 無論是在朋友相處、職場或伴侶關係上, 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沒有主見:是指能夠拒絕別人要求、拒絕別人意願的能力.
『沒有主見』經常也是導致偏差行為的原因,例如酗酒.
『有主見』其實是獲得人生幸福非常重要的條件.一個隨別人起舞的櫆儡娃娃,永遠找不到自我.
權力型母親與溝通分析理論:權力遊戲:權力型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遊戲,是一場權力遊戲.母親動機在於滿足自己的權力欲和控制欲. 他會以為了孩子好, 或為了孩子著想等藉口,隱藏自己真正動機.他認為自己是想給孩子最好的, 只不過,得完全由他來決定什麼是最好的.不僅能欺人,還能自欺.
對母親和孩子這兩個遊戲的『參與者』而言,他們之間形成什麼作用?雙方贏得什麼樣的結果?
孩子的需求跟母親的權力欲相輔相成, 結果就是『這場遊戲』繼續玩下去!
第三章 犧牲型母親
要展現權力其實還有別種方法, 比較間接而不明顯;不是以強者的姿態出現,而是以弱者、以需要幫助的姿態出現;或者以『非但不要求對方做什麼,還全心全意為對方犧牲奉獻的』方式, 來和對方進行權力拉鋸戰, 縱使不是真心奉獻,至少也要營造出這種形象.
罪惡感將驅使孩子去做他不喜歡 、會對他造成負擔, 卻是母親期盼他做的事.可惜做這些事並不會帶給他成就感,反而指會讓他更加堅信, 自己不過是盡了本分,而且做得還不夠,嚴重的不夠.
病痛與痼疾:母親利用病痛與痼疾,藉此要脅孩子做某些事.掌握權力.
威脅要離開:在伴侶關係中,威脅要分手是常見的交往策略,他能成功的讓對方感受到壓力,並且達到要脅的目的.說詞通常是:『如果你不照我的方式愛我,我就離開你』被威脅的一方將因為他對分手的恐懼程度,和威脅本身的可信度,而陷入或大或小的恐慌之中.
存在於母子之間的倚賴關係是單向的,甚至攸關孩子的生存,在這樣的情況下,『分離』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而媽媽所說的『離開』, 大多是指『去死』,而非『去別的地方』
犧牲型母親跟孩子的典型溝通方式:『你說的這一切雖然都不是真的,但為了你好, 為了愛你, 我願意犧牲我的感覺、犧牲事實, 同意你是對的』,或者簡短一點:『明知你說謊, 但我還是相信你』
這樣的回答包含了兩項互相排斥的訊息, 被暗指說謊,但又不能反駁, 因為母親同意相信他.
例如l 犧牲型媽媽覺得不開心時, 把自已反鎖在房間裡,大哭..這種行為同時透漏兩項訊息:『我需要你們!但你們不要管我!』
犧牲奉獻:犧牲經常很具體、有目共睹.但有時犧牲卻像一種模糊、隱而不顯、讓人無法看清楚的要脅.
例如:有千萬個壞處的丈夫,有一個好處:使身為妻子的人, 名正言順的變成犧牲者,並要求人給予同情、關心、和幫助.
犧牲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在做善事好事, 是一種餽贈,事實上並不是.其實他是利用錢和餽贈操縱.
為什麼她會這樣?:主要原因是她自己小時候, 也很害怕母親離去,而且一直德不到足夠的愛跟關懷.其次她由經驗學習到,只要生病或不舒服, 就可以得到母親的愛.犧牲型母親會把同樣的心理轉移到孩子身上.會像自己的母親威脅要離開她一樣,威脅要離開孩子,並索求愛!
母親的支柱:利用這些行為壓榨孩子, 是為自已欠缺的,尋求彌補與平衡.
為什麼偏偏是我?: 為什麼會有一個孩子得爲母親扮演這樣犧牲型的角色, 其他的卻可以不受干擾享受童年?或許是只要一個孩子提供這樣的功能就夠!
犧牲型母親特別重視某些功能,能擔負起這些功能的孩子必須非常敏感膽小,才能察覺母親的困境;膽小並且渴望和諧,才會產生罪惡感, 並恐懼自己會被母親拋下.
失去的童年:這種困境讓他的心靈不得不藉由美德來獲得解脫, 她遵循的格言是:如果我沒有辦法反抗, 我就乾脆自願好了,這樣反而比較好受. 但事實上, 我們無法長期自我欺騙. 兒時的求生策略不可能適用一輩子.
待在孩子『身邊』:一則忍受母親在他身邊, 並且對他的生活造成種種負面影響;不然就是忍受自己心底的罪惡感.
恐懼伴侶離他而去:害怕媽媽拋下他.希望母親帶給他的心靈傷痛, 不要出現在伴侶關係上.
故選擇伴侶的不自覺策略,故意選擇不適合他、缺乏某種特質的人, 因為根本合不來, 所以必然發生分手就傷不了他.為了讓分開的痛苦變得可以忍受,
1. 故不要『完整關係』,把關係分散在好幾個伴侶身生, 如此一來,縱使其中一段關係結束,也不會全盤皆輸.
2. 分手時, 永遠採取主動.
犧牲型母親的心理機轉:艾瑞克.弗洛姆對這種母愛曾提出這樣個看法:『這種無私無我、為孩子犧牲奉獻的母親, 其實從骨子裡、從各方面來看, 他都是最自私自利的人.是的,他所造成的影響甚至更嚴重、更糟糕, 因為他的無私無我讓孩子無法批評、苛責.孩子會覺得自己有義務不要讓他失望. 於是, 在美德這張面具的掩護下,孩子只能變得對人生充滿厭惡』
弱者統治的世界不會比強者統治的好.
擾人的『渴望-厭惡-衝突』:既想接近〈渴望〉又想拒絕〈厭惡〉的心理衝突, 被稱為『渴望-厭惡-衝突』
但生活中本來就充滿了這樣的衝突, 我們必須做出抉擇:該做?還是不該做?無論是渴望或厭惡, 如果其中一種感覺明顯佔上了風, 抉擇起來就會比較簡單.
犧牲型母親的孩子懷抱罪惡感的時間通常很長, 因為他們總是寄望自己的罪惡感能獲得紓解, 而這種寄望通常會強過他們排斥去做符合母親期望的行為.
第四章 自戀型母親
自戀型母親似乎已經在心裡為子女設定了既定的形象, 一種他對自己的想像, 他所有的行為都是瞄準這個形象, 要讓想像真正落實. 無論是否符合孩子的本質和天性. 自戀型母親對孩子造成的後遺症, 無法建立自信. 缺乏自我信任感.產生自我疏離感.
精神分析學上的解釋:
代表人格扭曲和自我膨脹,但同時還具有某種正面意義,例如『有益的自戀』就是一種對自己的正面感覺, 正面的自我認同或自我評價.所以用自戀的方式來愛自己, 不再代表這個人沒有辦法尊重別人或愛別人,反而是成了愛別人的主要前提.
這也是心理分析家一再強調的:有能力愛自己才有能力愛別人!
自體心理學家 海因茲柯胡:
1. 特別強調:自我尊重與自我陶醉的美好狀況,是怎麼出現的呢?它在幼兒階段形成, 關鍵字是『鏡射』, 這個詞代表許多行為活動, 就是『母親』或『孩子最初的照顧者』在孩子出生頭幾個月或頭幾年對孩子所做的行為, 藉此讓他的『存在』和他的本質『就是這樣存在』獲得肯定.
2. 孩子,甚至大人都有一種需求:需要去經驗自己是被別人接納的, 而且皆在被接納的過程中產生一種自戀的感覺.能為自己帶來同理心, 和備受肯定的感覺.
這個觀念延伸的情況會是:孩子努力的目標不再是滿足自己的自戀需求, 例如獲得母親的誇獎,而是變成了『工具』, 也就是說, 他一切的努力都只是為了幫母親達成被別人讚美的心願!
母親心中的既定形象:對自戀型母親而言, 孩子表現在外的一切,必須具有一種展示或強調的功能, 一切的表現都是為了要讓他獲得成就感,建立自我價值.
無所不用其極: 權力型母親慣用暴力
自戀型母親的手段高明,細緻許多. 會用盡各式各樣的方法去影響孩子.無所不用其極.
自戀型母子關係, 建立『自覺優秀的自信心』都非常重要, 因為這樣他們得以表現的比別人優秀、成功的主要動力!然而也因此, 孩子不願意和『笨的要死的朋友在一起』
母親矛盾的顯示:希望培養孩子優越感,卻又不希望孩子成為不合群的人.
試著脫離魔掌:這樣關係中的可能很早就意識到, 孩子被愛並不是因為自己本身, 而是因為某些特定的行為.他們不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 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必須配合演出某個角色.但他們不是沒有想過要跳脫或反抗, 只是母親掌握了一切.在這種情況下, 孩子很可能就躲進自己的內心世界.為自己創造心理劇場, 充滿英雄神話想像和幻影的世界.但只要母親一干涉, 讓他的世界不美好, 並且會強迫他離開那個世界 去『比較理智』、『比較有意義』的世界, 他們覺得在這個世界一點都不舒服, 心理充滿排斥、只想呼救, 這樣的心理最後就是以車禍的方式反映出來.
孩子: 『我認為健康的自信是一種毫無疑惑的安全感, 包括各種完全屬於自己的深刻感受, 和對自己的期待』
反抗或唱反調都無法讓當事人解脫.而且, 無論是屈從或唱反調, 都只會讓當事人繼續被對方牽動, 無法真正跳脫出來.
伴侶關係也會發生問題:對某些孩子而言, 走入婚姻是試圖逃離母親掌控的方法之一.
選擇a類型:一個可以讓他有更多機會發展自我, 可以擁有更大的自由空間, 願意獨立,不倚賴他, 並且願意以他原來樣貌接受他的女人?這不是他的理想嗎?可惜這種類型的女人正是會被他拒於門外類型.
選擇b型:完全跟母親一樣類型:喜歡決定一切, 令人充滿壓迫感, 非常自私.這是為了嘗試, 想讓自己至今都沒有成功過的努力, 換到另一個身上去試試, 說不定成功.....以學習心理學的角度分析, 通常一種行為無法獲得正面回應或者成功, 也就是他無法被強化的時候, 我們通常會放棄這種行為.但是, 如果要我們換其他新的行為來做 , 因為完全無法預測結果會如何, 所以嘗試換別種新的行為, 對我們而言是充滿恐懼的.我們會寧願因循固舊、充滿挫折感的行為方式.正如這句格言:『寧願面對熟悉的不幸, 也不去選擇自己不了解的幸福』.
選擇c型:一個非常依賴他崇拜他, 願意完全給他自由的女人, 做這樣的選擇, 就像是反轉時間, 再回到以前重新進行『自我客體化』一樣.他不再拒絕自己, 不再像母親拒絕他一樣,這次換成他要享受自戀的感覺.
在伴侶關係中, 不由自主的陷入『制式』困境, 亦即陷在兩種無法真正獲得滿足的選擇中:不是換成他『控制』伴侶,享受自戀的滋味;就是再一次讓自己被主宰, 被利用為炫耀的工具.
不是他踐踏別人就是踐踏他;不是他控制別人就是別人控制他;不是他引導別人就是別人引導他.很明顯的, 對他們而言, 中間選項不存在.
找回自我
那母親的自我呢
『派遣使者』的觀念
第五章 冷漠型母親
第六章 父親所扮演的角色
第七章 解決之道 面對及處理自己與母親的關係
相較於社會學, 科學層面顯得容易的多(品格教育困難,數學教育容易)
科學領域的變數, 容易掌控
社會學的變數,則多得多, 又相互牽扯, 相互影響增長
本書言: 社會學家不久前提出的專業意見:未來幾十年, 社會問題的關鍵和解決問題的方向, 就在於婦女和母親.
那麼這個時代的女性, 主導著未來人類的方向!而我們就是其中之一!身為女性的我們不可不慎!
西學東漸後,
東方人摒棄人文智慧課題, 將重心轉往西學裡的科學與人權
致力於科學, 輕『智慧』,導致人性的『顛狂』.
致力於人權. 輕『服從』,導致人的『張狂』.
當一個社會過於偏向『重利』發展後,人們不再仁義禮智信!社會失去和諧.
十九世紀帝國資本主義暢行之時, 欺凌弱小國度, 為利益寡廉鮮恥將鴉片(毒品)視為理所當然的商品.傾銷第三國家!
開發中國家飽受欺凌之餘,
二十世紀展開經濟層面上的反攻同時, 當年的歐洲帝國主義國家,正回歸人性的基本面
思考著,怎麼樣的活, 才能活出....真正的人生!有品味的生命!
尼采說:永劫回歸這個概念是沈重的負擔
如果, 人性不經過適當的禮教規範
那麼, 擁有一個高科學知識水平的孩子,將是這個世界上最危險的動物!